close

‧大學報 2006/04/08
身為推甄進入大學的一份子,我支持不得轉系的既定政策。先從推薦甄試舉行的目的來探究,其一是提供有志且有規劃的畢業生免於經過聯考的成績門檻,而能以自己多元的才能(包括在校成績)證明自己的出類拔萃,而進入自己心儀的校系。


【連德行(政治大學外交系學生)/文,大學報記者李佳蓉/採訪】

身為推甄進入大學的一份子,我支持不得轉系的既定政策。


先從推薦甄試舉行的目的來探究,其一是提供有志且有規劃的畢業生免於經過聯考的成績門檻,而能以自己多元的才能(包括在校成績)證明自己的出類拔萃,而進入自己心儀的校系;另一則是使各系能跳脫出被動的角色,主動吸收具有專業潛力的學生,以降低學生畢業時感嘆「入錯行」的可能。


因此,申請推甄的立意是滿足大學聯招的供需兩方,讓考生更能投入自己最適的領域,達到往後最大的發展。但申請推甄的過程中,資訊不對稱卻存在著。


很明顯的,學生在甄試的過程中是資訊優勢的一方,他可能謊報了自己的人生規劃,使得系所放棄了這領域中更具潛力的學生,造成了「逆選擇」;然而系所卻是最害怕收到抱持「先進好校,再轉好系」的跳板心態學生,往後「道德風險」就會發生,所以防堵資訊不對稱就必須祭出不得轉系的政策。


這樣的政策背後就是要考生在踏入多元入學管道時,能更謹慎選擇校系。畢竟要吹噓自己在領域中具有多高興趣是容易的,但要苟且熬完四年卻是辛苦的。因此在申請甄試簡章中載明了這項條款,勸退了抱持姑且一試心態的學生,不僅讓往後的甄選過程更有效率,學生入學後更是沒有行使「道德風險」的可能。多元入學制度更能使考生「適才適所」,回歸初衷。


難道申請推甄入學的學生真的沒有後悔的權利嗎?其實他們仍有彌補的空間,但條件當然是在不違背這項規定的前提下,他們仍可以申請輔系或雙主修,甚至在自由的大學裡旁聽課程。


或許推甄申請生會比別人辛苦一些,但想想自己以往比同學更早進入大學殿堂,比同學更早擺脫聯考的壓力,甚至當年歡度了最長的暑假,有所得自然也必須承受責任,或許一次的教訓能讓學生對日後的生涯規劃更為謹慎,為所做的選擇更能展現決心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兪樂樂 的頭像
    兪樂樂

    萊ㄦ木木 樂媽與樂樂的生活

    兪樂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